下面要介绍的是关于道法自然的两种解说,两种说法对自然一词的解说似乎不受后来的哲学或科学观念影响,完全从自然一词自己如此的字面义出发理解老子之自然。
而充实之谓美,则是有诸己的更进一步,表明以仁义为内容的善在自身得到了完全与充分的实现。再比如,以郭氏未及见而张先生未论及的《黄帝四经》为例,其中《十大经·观》也有夜气一词:是故羸阴布德,重阳长,昼气开民功者,所以食之也。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事实上,圣人化育之神的这种特征,作为圣人在成己成物过程中最高境界的表现,在帛书《五行》说部中就直接被称为大成: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论语》《礼记》《荀子》《孝经》等通行本儒家经典中,都没有这一概念。反之,如果不能实践孟子所提倡的身心修炼功夫,以优入圣域为终极目标,那么,生物学意义上的大丈夫,或者说性别意义上的男性,同样可以堕入妾妇之道(《滕文公下》)。(《尽心下》) 这里,善信美大圣和神不仅是对儒家理想人格不同侧面的描绘,也是对于功夫实践道路上不断进阶的形容。
如何通过尽心养气而成就君子大人和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为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正是对人之所以为人以及如何成人这一普遍且根源性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二)大丈夫 在《孟子》中,孟子对于大丈夫的描述虽然只有一处,却极为鲜明,也因此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名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早期人类或从原始的神灵信仰中寻找生命的起源,或从宇宙星空天体的运转中思考生命的轨迹,或从自然界的特异人事物中探寻生命的奥妙,诸如此类,都是希望从这类追问和探索中获得一种神圣性和根源性。首先,进德修业出自《周易·文言传》释九三爻辞。太极阴阳鱼图即取象于日月即阳阴的动态流转而成。乾元为阳,坤元为阴,阴阳和合,始有生命,故有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所谓天道即是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这在《周易》进德修业穷神知化保合太和等命题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实现从外在超验之神性向内在感性之人性的转换。作《易》者立象以尽意,用天下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来表达其意。唐孔颖达释乾卦说:圣人亦当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长万物,物得生存而为元也。(37)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良知,自然生生不息,自然合乎生生不息之易道。
汉代京房用阴阳二气在天地之内的相互推移来解释生生,曰:积算随卦起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何谓道?道潜行于日常生活世界,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传上》),道虽难以言说,但可以通过象来体悟。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可以说《周易》卦爻辞中的物象和人象最终都是为了说事,所讲事例都可以归入事象之中,家人卦讲治家之道,咸、恒、渐、归妹四卦讲男女夫妇之道,革卦讲变革之道,讼卦讲争讼,噬嗑卦讲法律,观卦讲神道设教,大畜卦讲养贤用贤,遁、损二卦讲政治思想,明夷卦涉及历史人物,比、兑二卦涉及人际关系,丰卦则记叙了一次日全食的全过程。
三、易学思维的整体生成性[87] 有学者分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于,在东方生成论是主流,在西方构成论是主流,这成为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异的总根源。它以‘变动不居爻位及卦变,充分表达着事物的可变性与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及创造性。

《易传》中生出现41次,成出现52次,变出现43次,易出现77次(其中54个为名称之易,23个有特殊意义,为具有动态性质的易)。象分为三大类: 一为物象,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周易·系辞传上》),《易》作者通过观天地自然之物而成象,如:八经卦最基本的卦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即最早的取象意义。
易之第三层内涵不易,是从本体论层面来理解生生本质,是确定性的概念,是静态的本源。生是中国哲学从宇宙论到人生论、从古代到现代最基本的哲学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中华民族深层思维结构的核心内容。事物初生的、细微的变化是化。二者相比较,可知,从宇宙生成论意义上看,太一与太极意义相同。五、易学思维的创造生成性[91] 《生成哲学》一书的作者金吾伦先生指出:宇宙自身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事物演化之原动力。每卦六爻,又生成三百八十四爻(未包括乾之用九及坤之用六两爻)。
陆氏德明引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六十四卦所取之象,内容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古人社会实践经验活动的记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意义。
生生一语最早见于《尚书·盘庚中》: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随着文明的发展,西方拼音文字沿着彻底抛弃‘象形性之符号化文字道路发展,形成以音表意、具有严密语法文法的逻辑概念文字。
总之,生成是易学思维乃至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生成性思维成为中华民族思维形态中最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把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于方法论的最一般的思维方式,同样可以成为自然及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关 键 词:《周易》 易学 生成 思维 人是有思想的。
另一方面从横向来看,生成观念又贯穿于《周易》思维的多个维度,即主体生成性、整体生成性、实践生成性、创造生成性、和谐生成性。只有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才能保合太和。中国哲学之源《周易》经传所建构的,即是这样一种凸显人的主体性生成的理论思维体系,它是天地之心——人,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世界有着强烈责任与担当的思维体系,也是天地自身的生命运动与主体之人的生命运动完美合一的真正体现。忧患一词最先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孔颖达疏:若无忧患,何思何虑,不须营作。
《说文》曰:生,进也。(57)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生养万物是创生,生之又生,不断变化更是创生,一部《周易》其思维内核即生生,即万物的创造生成。
其次,如何理解整体的动态生成?我们从阴阳的流转来思考。(60)纳甲筮法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它并不是凝固的、固态的符号公式。
(33)此类说法似一脉贯通。易学专家刘大钧教授说:易学正是以其卦体的生生不已,而不是以万古不朽阐释了我们的世界。
象与意的流转生成作为意象思维模式的重要方面,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哲学思维的实践生成性特征。《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两卦始,以既济、未济终,来演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人之生存意味着一种自我创造、选择、摆脱既定的生成性。生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生写作,上部表示初生的草木,下部▁,象征地平面,生之上下两部分,会意为草木破土而出,长于地面之上。
(50)三,即指天、地、人三气。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周易·系辞下》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又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解《周易》思维的整体生成性必然要涉及两个基本点。
道为阴阳之理,但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离了阴阳更无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动静相因而成变化。(55)还有学者称之为象思维、意象思维、直观思维、直觉思维,如汪裕雄先生说:中国文化推重意象,即所谓‘尚象,这是每个接受过这一文化熏染的人都不难赞同的事实。 |